他们,是奋战在生产改革第*一线的攻坚排头兵。
他们,虽然人生经历和岗位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所蕴藏和释放的力量,能让整座城市为之动容。
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宛如一团热火,点燃了奋进的激情!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常州晚报》记者采访了8位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今天,我们一起聆听榜样的成长故事;明天,我们怀揣梦想,沿着先驱的足迹,迈向光明的远方!
徐亚东:智能工厂的操盘手
在华利达集团常州亿灵伟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与传统服装企业截然不同的现代化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个工厂倾注了公司副总经理徐亚东全部的心血,也是服装行业的样板工厂。从工厂的设计、建设到技术攻关、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徐亚东始终秉持“为员工工作提供便利”的理念,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
2014年初,时任质检部经理的徐亚东临危受命,负责亿灵伟业的投产运营,整整3个多月,徐亚东与团队没有休息过一*天,他们一起在建设现场,对设备、工位分布、空间利用、生产模式等夜以继日地探索。
“为了实现工厂的智能化、数字化和集团化,我们拟定了9稿工厂设计方案。”徐亚东告诉记者,最*后他们仅用1年多的时间,使2000多人规模的工厂顺利运营,第*一年就完成销售额2亿多元。此外,徐亚东积极吸收新管理、新制造思路,将自动充绒机、自动吊挂线等先进智能化设备应用到生产一线,有效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徐亚东看来,智能化工厂就是要做到“让有技术的工序变成无需技术”,让新员工一开始就能达到老员工的产质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管是谁,上手就能做好做快。”徐亚东曾带领团队在现场反复调试长达96小时,最*后在自动模板机上把风衣领子的5道工序合并为一道工序。原先需要高*级技能工才能完成的工序,现在任何一名新员工上手就能操作,并且生产时间从163秒压缩到60秒,产量从每小时22件提升至120件,产能提升445.45%。
蒋斌:时刻想着解决问题的“昌瑞爱迪生”
2009年,常州昌瑞汽车部品制造有限公司举办了一场设计大赛,当时进厂还不到1年的蒋斌还是机修工,而他凭借2套设计方案独揽比赛冠亚军。此后,他从一名普通的机修工,成长为昌瑞公司精于研发的设备部副经理,蒋斌的成长之路似乎一帆风顺,而他对于“幸运”一词却有自己的见解,“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蒋斌常说,总会有办法的,只是还没想到而已。他乐于想办法,善于解难题,流水线员工也因此送给他“昌瑞爱迪生”的称号。
制造安全气囊,需将缝制完成的气囊折叠成特定的形状,包上保护布然后再装入方向盘。折叠的每一道都有特定的尺寸,每一个尺寸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自动折叠的设备开发难度非常大。针对一系列难点,蒋斌制定了不同的方案反复推敲测试,并进行了大量部品数据的调查,每一个细节,每一项数据都经过严格论证。
历时半年的设计、制图、加工、组装调试、改进改善后,第*一台自动卷折折叠机终于完成,一年后该设备全线展开,大大减轻了折叠工序工作强度的同时也为公司节约了用人成本。
从零件设备到整机设备,蒋斌和团队不断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如今他们研发的设备不仅供公司使用,更是远销日本、泰国。
史欣兵:生产加工现场的“救火队员”
“工艺就是指导生产、优化生产过程。”谈到曾经在工艺部的工作,江苏恒立液压科技有限公司精密零部件事业部经理史欣兵笑称自己是“救火队员”,“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解决问题。”
2016年8月,公司组建工艺部门之初史欣兵便加入其中。在高压柱塞泵和多路阀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工装夹具的优化降低工件装夹变形、提高装夹精度、缩短装夹时间;改革工艺方法,使用铰珩工艺确保产品精度达到圆度0.002mm的质量要求;针对现场实际加工状态创新刀具方案,使加工过程中产品高效、稳定、低耗……这些,都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工作间隙,为了完善生产现场工艺路线,史欣兵和团队开始编制各类工艺文件。每遇到一个新的零部件,他们总是先内部讨论分析,从工序到工步,甚至细化到去毛刺要求,一步步梳理再成稿。以制成的标准去现场指导生产,实践中遇到难点组织技术团队再攻关。如此循环往复,一年多的时间,史欣兵和团队共研究了1000多个零部件,编制成2000余份工艺类文件,实现企业工艺标准化。同时,他和团队完成刀具创新、工艺革新20余项,降低了近10%的制造成本,产品良品率达到98%以上,加工效率提升15%。
不论是用理论指导加工实践,还是用实践积累的知识总结成理论,史欣兵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企业、为工程机械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郭庆伟:设备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这是记者初见郭庆伟时对他的印象,他今年才24岁,但已经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紫龙药业有限公司设备科的主管。眼前这个大大咧咧的小伙子,被同事亲切地称呼为“大郭”,但一碰到设备,他却一改“粗线条”性格,变得格外细致、谨慎,在他眼里,设备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3年前,郭庆伟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几乎什么也不懂,但他会在所有人都下班后,一头钻进车间,研究各个设备的说明书,几乎每天都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宿舍休息,整整一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像开了挂一般“速成”为“设备万事通”。
2018年,面对筹划新品种、提高产能、项目实施等不同领域的挑战,郭庆伟毫不退缩。为了保障项目实施质量,确保项目实施进度,他一直奔波在设备调研、技术交流、现场跟踪、项目验收等工作中。甚至有一次他背着书包、带个垫子就住进了生产车间,“那次我35个小时没见到太阳。”郭庆伟笑着说道。
做维修,保运行,他与设备交朋友,摸得清它们的“身体”,听得懂它们的“语言”,诊得出它们的“病症”。他靠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书写着“95后”年轻人的奋斗篇章。
敖毅伟:我们始终走在客户前面
作为常州聚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副总,今年37岁的敖毅伟已经从事光伏太阳能用导电银浆研发工作近15年,他很庆幸自己能一直专注于同一件事,从完成进口替代到开始研发属于自己的新产品,敖毅伟始终不敢停下自己的脚步。
“从2010年到2019年,太阳能电池效率变得更高,成本下降90%以上。”敖毅伟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聚和”2015年才创立,在光伏行业,算是起步较晚,因此对产品的差异化要求特别高,唯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存活。
敖毅伟和他的团队平均每三个月就要出一次新品,最*快的一次20天就帮客户实现新产品的量产。2018年10月份,客户产线出现成品率不高的问题,敖毅伟和团队开始配合客户做测试。“客户的产线也是当年年初刚投入运行,生产效率非常高。”敖毅伟和团队从原材料的设计就开始变更,重新建立模型,短短两周就确定了配方定型。“我们要始终走在客户前面。”敖毅伟说。
2018年光伏银浆的市场竞争白热化,敖毅伟带领的研发核心团队未有一人掉队,反而新引入了新成员。经过3个月的攻坚,他们完成了主打产品多晶太阳电池高效正面银浆的技术升级,同时开发5款新产品,并在2019年1月实现近5000万元的单月销售额。
徐秀平:你弯腰的背影,真的很美
每天早上六点不到,从小东门桥到水门桥,沿着关河边的景观廊道,住在附近晨练的人总能看见环卫工人徐秀平清瘦的身影,这片区域她已经负责了10年,每天她都要来回清扫2次,她从事着一份最平凡不过的工作,却赢得了周围人的崇高敬意。
每年梅雨期间,“三河三园”的木板人行栈道总是被水淹没,这段时期她从不回家吃午饭,口袋里塞些饼干和馒头,看着栈道上水一退下她就开始干活。
“木板栈道被水泡过之后如果不及时清扫,青苔和淤泥会影响路人行走。”徐秀平告诉记者,2017年梅雨季节雨量特别大,她光着脚趟水抢时间清扫,一块木板长时间浸泡在水里烂了,一脚下去,腿被烂木板卡住,她抽出腿,顾不上腿上的淤血和青块,坚持把工作完成,也因此留下了后遗症,到现在变天的时候她的腿还会隐隐作痛。
“保洁不难,难的是宣传环保。”10年前她初到这片区域时,最让她头疼的就是清扫一路的宠物粪便。“虽然清理垃圾是我的分内之事,但我有义务让居民明白环保的重要性。”于是她只要遇到带宠物出门的人,总会不厌其烦地进行环保宣传,遭受白眼是常有的事儿,有时甚至还会遭遇言语攻击。这些徐秀平都默默忍受,而她这么多年的付出也终见成效。
“现在,这片儿的居民出门遛狗,都会把宠物粪便包好扔进垃圾箱。”徐秀平言语之间透露着满满的成就感。用自己微小的努力美化这座城市,徐秀平身体力行给保洁工作赋予了新的意义。
蒋宇锋:生产一线是最适合我的岗位
“找蒋宇锋啊,他在一线。”走进常州中车铁马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说要找工段长蒋宇锋,十有八九得到的答案就是他在生产加工的现场。蒋宇锋自己也说,一线是最适合他的岗位。
200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蒋宇锋进入中车戚墅堰所,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组装钳工,从事大铁路制动盘组装和油压减震器的修理组装工作。随后他在国产化开发进程中,主导产品相关工装设计、质量管控和效能提升工作,助力公司成功开发crh2型液压夹钳和踏面清扫器等核心产品。多年来,他一直负责公司大型项目的科研试制,他形象地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从“0”到“1”的过程。
2016年对于中车戚墅堰所而言,是制动闸片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一年,而制动闸片的撒粉工序一直是公司难以攻克的问题。起初撒粉工序纯靠手工,一次只能撒一片而且分布不均匀。蒋宇锋日思夜想的问题在他看到一台面粉机之后突然有了答案,他开始利用面粉机加入半自动化设备,用机器逐渐取代人。经过前端大数据的输入和后期工作的不断验证,蒋宇锋对方案进行整合,最终实现了撒粉的完全自动化,达到年产量6万片。
撒粉车间到现在依旧保留着当初根据面粉机改良的第*一代撒粉设备,问及蒋宇锋看到设备变化内心是否有成就感时,他皱了一下眉头说道:“其实更多的还是压力。”他始终觉得,无形中有根鞭子在鞭策自己,要不断对产品更新迭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直是他和团队的目标,而这,也是他始终愿意待在一线做研究的原因。
朱耀华:饱经“烤”验的焊花人生
“33年了,我一直在焊接的岗位上。”江苏电力装备有限公司管道事业部生产科高压焊工朱耀华,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核电行业管道工厂首*屈*一*指的核电焊工。当初与他一起进厂的7个同事都已转岗,只有他一直坚守,就连朱耀华自己也多次感叹:“做焊工太不容易了!”
朱耀华进厂时对焊接一无所知,从最初的学徒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核电焊工,他用了近10年的时间。
“核电焊工比普通焊工要求更高。”朱耀华告诉记者,取得核电焊工的资质很困难,不同的焊接方法、焊接位置都要取得相应的资质才能进行焊接工作;同样的规格下,核电的探伤标准也更高。朱耀华用了4年的时间,才从火电领域转型到核电领域。在担任高压焊工班班长的21年间,他带领团队出色完成岭澳、红沿河、宁德、防城港核电站等30多个国家重*点项目核电一、二回路及火电主蒸汽管等四大管道的焊接任务,而国内的核电项目他基本全部参与了。
焊接是支撑整个公司最关键的工序,公司每接到一个项目,按规定都要编写作业指导书,在得到客户认可后,他们还会派监理到现场进行过程监督。“焊接第*一个工件我们都会报点给监理。”朱耀华将这样的情景比喻成考试,只有通过考试公司才能完全接下订单。
“我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生意成不成靠我们一双手。”朱耀华和他的团队用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为企业赢得了一份又一份订单,他们是公司当之无愧的顶梁柱。